小華的部落格: 一些筆記

搜尋此網誌

網頁

顯示具有 一些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一些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二, 7月 12, 2011

NMAKE(2)

NMAKE語法教學
今天要學的是INC語法:
Include dirs passed to all compilers
INC = -I Path

星期五, 10月 09, 2009

NMAKE (1)

IDE用習慣的人應該很少會去使用到makefile,但是為了生存下去,所以我也開始學習這個東西的用法.

而為了測試NMAKE.EXE 的使用方式,所以自己就會去做一些小實驗來了解一些東西,然後順便把他紀錄下來。

底下是我為了想知道$** 跟$@ 是代表什麼用意時所做的一些實驗,因為是初學者,所以各位看官就別取笑小弟我的土法煉鋼法喔~

1.準備test.mak,其內容如下:

SOURCE_FILE_NAME = test.mak
DEST_DIR = c:\maktest
BASE_NAME = test

$(DEST_DIR)\$(BASE_NAME).bin : $(SOURCE_FILE_NAME)
echo $**
echo $@
copy $** $@

all: $(BIN_DIR)\$(BASE_NAME).bin

2.進入NAMKE環境,鍵入:


C:\maktest\>NMAKE /F test.mak

3.結果

echo test.mak
test.mak
echo c:\maktest\test.bin
c:\maktest\test.bin
copy test.mak c:\maktest\test.bin
1 file(s) copied.

C:\maktest>

4.結論

可以看的到$** 是代表$(SOURCE_FILE_NAME)
而$@ 看起來是代表$(DEST_DIR)\$(BASE_NAME).bin

所以copy $** $@ 等同於 copy test.mak c:\maktest\test.bin

從makefile寫法來看:
$**應該就是[dependency]
$@ 應該就是[target]

[target]: [dependency] [dependency]
[TAB][rule] <--要注意,寫rule之前要加tab.
[TAB][rule]

星期二, 10月 06, 2009

C語言原來不能亂放空白字元!


寫Code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巨集後面不能加"空白"字元!

見下圖中紅色框框的地方,如果有空白字元會Compiler error.

星期四, 6月 18, 2009

Visual C++ 編譯器選項

最近常常在寫C語言且被編譯器的選項困擾,所以就到微軟網站找到相關的資訊。
因為怕微軟更新網站資料就消失了,因此在這邊記錄選項的部分內容,如果有興趣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到經由連結到微軟網站得到更多詳細的訊息:

Visual C++ 編譯器選項
選項 用途

@

指定回應檔。

/?

列出編譯器選項。

/AI

指定一個要搜尋的目錄,以解析傳遞給 #using 指示詞的檔案參考。

/analyze

啟用程式碼分析

/arch

在程式碼產生時使用 SSE 或 SSE2 指令 (僅適用於 x86)。

/bigobj

增加 .obj 檔中可定址區段的數目

/C

在前置處理過程中保留註解。

/c

編譯而不連結。

/clr

產生輸出檔案,以便在 Common Language Runtime 上執行。

/D

定義常數和巨集。

/doc

將文件註解處理成 XML 檔案

/E

複製前置處理器輸出至標準輸出。

/EH

指定例外處理模型。

/EP

複製前置處理器輸出至標準輸出。

/errorReport

讓您直接提供內部編譯器錯誤 (ICE) 資訊給 Visual C++ 團隊

/F

設定堆疊大小。

/favor

產生已為特定 x64 架構最佳化的程式碼,或為 AMD64 和 延伸記憶體 64 技術 (Extended Memory 64 Technology, EM64T) 架構中微架構特性最佳化的程式碼

/FA

建立清單檔。

/Fa

設定清單檔名稱。

/FC

顯示在診斷測試中傳遞給 cl.exe 的原始程式檔完整路徑

/Fd

重新命名程式資料庫檔案。

/Fe

重新命名可執行檔。

/FI

前置處理指定的包含檔。

/Fm

建立對應檔 (Mapfile)。

/Fo

建立目的檔。

/fp

指定浮點行為

/Fp

指定先行編譯標頭檔的名稱。

/FR

/Fr

產生瀏覽器檔案。

/FU

強制使用某一檔名,就如同它已傳遞給 #using 指示詞一樣。

/Fx

將插入的程式碼與原始程式檔合併。

/G1

為 Itanium 處理器執行最佳化。只有 IPF 跨平台編譯器或 IPF 原生編譯器才有提供。

/G2

為 Itanium2 處理器最佳化 (預設值為 /G1 與 /G2 之間),只有 IPF 跨平台編譯器或 IPF 原生編譯器才有提供。

/GA

對 Windows 應用程式進行程式碼最佳化。

/Gd

使用 __cdecl 呼叫慣例 (僅適用於 x86)。

/Ge

啟動堆疊探查。

/GF

啟用字串共用。

/GH

呼叫攔截 (Hook) 函式 _pexit

/Gh

呼叫攔截 (Hook) 函式 _penter

/GL

啟用整個程式最佳化。

/Gm

啟用最少重建。

/GR

啟用執行階段型別資訊 (RTTI)。

/Gr

使用 __fastcall 呼叫慣例 (僅適用於 x86)。

/GS

緩衝處理安全性檢查。

/Gs

控制堆疊探查。

/GT

對使用靜態執行緒區域儲存區配置的資料支援 Fiber 安全性。

/GX

啟用同步例外處理。

/Gy

啟用函式階層連結。

/GZ

/RTC1 相同。/RTC (執行階段錯誤檢查)

/Gz

使用 __stdcall 呼叫慣例 (僅適用於 x86)。

/H

限制外部 (公用) 名稱的長度。

/HELP

列出編譯器選項。

/homeparams

在函式進入時,強制暫存器中所傳遞的參數寫入至堆疊上的位置。這個編譯器選項只適用於 x64 編譯器 (原生和跨平台編譯)

/hotpatch

建立可線上修補的影像

/I

搜尋包含檔的目錄。

/J

變更預設 char 型別。

/LD

建立動態連結程式庫。

/LDd

建立偵錯動態連結程式庫。

/link

傳遞指定的選項給 LINK。

/LN

建立 MSIL 模組

/MD

使用 MSVCRT.lib 建立多執行緒 DLL。

/MDd

使用 MSVCRTD.lib 建立偵錯多執行緒 DLL。

/MT

使用 LIBCMT.lib 建立多執行緒可執行檔。

/MTd

使用 LIBCMTD.lib 建立偵錯多執行緒可執行檔。

/nologo

隱藏登入程式的啟始資訊。

/O1

建立小型程式碼。

/O2

建立快速程式碼。

/Ob

控制內嵌展開。

/Od

停用最佳化。

/Og

使用全域最佳化。

/Oi

產生內建函式。

/openmp

在原始程式碼中啟用 #pragma omp

/Os

偏好小的程式碼。

/Ot

偏好快的程式碼。

/Ox

使用最大最佳化 (/Ob2gity /Gs)。

/Oy

省略框架指標 (僅適用於 x86)。

/QIfist

在必須從浮點型別轉換為整數型別時,抑制 _ftol (僅適用於 x86)。

/QIPF_B

根據 B CPU 逐步偵錯的 errata,不會產生指令順序,而導致意外結果(僅適用於 IPF)。

/QIPF_C

根據 C CPU 逐步偵錯的 errata,不會產生指令順序,而導致意外結果(僅適用於 IPF)。

/QIPF_fr32

不要使用上層 96 浮點暫存器(僅適用於 IPF)。

/QIPF_noPIC

產生影像加上與位置有關的程式碼 (僅適用於 IPF)

/QIPF_restrict_plabels

為不在執行階段建立函式的程式增強效能(僅適用於 IPF)。

/P

將前置處理器輸出寫入檔案。

/RTC

啟用執行階段錯誤檢查。

/showIncludes

在編譯時顯示包含檔清單。

/Tc

/TC

指定 C 原始程式檔。

/Tp

/TP

指定 C++ 原始程式檔。

/U

移除某個預先定義巨集。

/u

移除所有預先定義巨集。

/V

設定版本字串。

/vd

抑制或啟用隱藏的 vtordisp 類別成員。

/vmb

對指向成員的指標使用最佳基底。

/vmg

對指向成員的指標使用完整一般性。

/vmm

宣告多重繼承。

/vms

宣告單一繼承。

/vmv

宣告虛擬繼承。

/W

設定警告層級。

/w

停用所有警告。

/Wall

啟用所有警告,包括預設停用的警告。

/WL

從命令列編譯 C++ 原始程式碼時啟用一行錯誤和警告訊息診斷。

/Wp64

偵測 64 位元可移植性問題。

/X

忽略標準 Include 目錄。

/Y-

忽略目前組建中所有其他先行編譯標頭編譯器選項。

/Yc

建立先行編譯標頭檔。

/Yd

將完整的偵錯資訊置於所有目的檔中。

/Yl

在建立偵錯程式庫時插入一個 PCH 參考

/Yu

在建置時使用先行編譯標頭檔。

/Z7

產生 C 7.0 相容的偵錯資訊。

/Za

停用語言擴充功能。

/Zc

指定 /Ze 下的標準行為。/Za、/Ze (停用語言擴充功能)

/Ze

啟用語言擴充功能。

/Zg

產生函式原型。

/ZI

將偵錯資訊包括在與「編輯後繼續」相容的程式資料庫中。

/Zi

產生完整偵錯資訊。

/Zl

從 .obj 檔案移除預設程式庫名稱 (僅適用於 x86)。

/Zm

指定先行編譯標頭的記憶體配置上限。

/Zp

封裝結構成員。

/Zs

僅檢查語法。

/Zx

產生可偵錯最佳化程式碼,只有 IPF 跨平台編譯器或 IPF 原生編譯器才有提供


Reference


星期三, 5月 13, 2009

AfterG3 bit

After G3 bit : 用來設定AC電源重新供電後的系統狀態

狀態1 : S0/S1/S3 電源有問題,重新上電
1=保持S5
0=啟動

狀態2 : S4 電源有問題,重新上電
1=保持S4
0=啟動

狀態3 : S5 電源有問題,重新上電
1=保持S5
0=啟動

星期三, 1月 21, 2009

老程式也有它的好處

大家都知道debug.com的用法,不過他還有一個應用的方式是我經常使用的!
剛好前陣子公司同事也有分享這個用法,所以就順便把他在做個簡單的介紹。

老程式Debug.com 有支援輸入/輸出導向,也就是以前DOS下的 ">" 跟"<" 符號所做的事情, 而他的用法很簡單,你只要在一個文字檔中先寫好你要做的事情,然後導入到Debug.com中 就可以了,而Debug.com就會依照你的文字檔的動作去做事情! 例如原本你使用debug.com時你做了下面的動作 -d
-q

那麼你就可以寫成一個Test.txt,然後裡面的內容是:
d
q

接著進入DOS Cmd prompt ,導入這個文字檔給debug.com 例如:
C:\> debug < test.txt

這樣子debug就會自動幫你執行d指令,還有q 離開debug.com.

而下面是一個Dump PIRQ的批次檔,我會自己去F Segment內找到'$PIR' 的位址,然後透過D指令去Dump 這個記憶體,接著把Dump的內容寫到一個檔案中:

@ECHO OFF
REM ============= Find PIRQ ===================
ECHO. s f000:0 ffff '$PIR' > FindPIRQ.txt
ECHO. q >> FindPIRQ.txt
debug <> PIRQAddr.txt

REM ============= Set variable ===================
FOR /F %%A in ('FINDSTR /C:"F000" PIRQAddr.txt') do SET FSEG=%%A

REM ============= Dump PIRQ ===================
ECHO. d %FSEG% > DumpPIRQ.txt
ECHO. d >> DumpPIRQ.txt
ECHO. d >> DumpPIRQ.txt
ECHO. d >> DumpPIRQ.txt
ECHO. d >> DumpPIRQ.txt
ECHO. q >> DumpPIRQ.txt

debug <> Pirq.txt

ECHO.
ECHO. Output: PIRQ.txt
ECHO.

DEL FindPIRQ.txt
DEL PIRQAddr.txt
DEL DumpPIRQ.txt
pause


底下是我產生的文字檔內的內容:
- d F000:DE80

F000:DE80 24 50 49 52 00 01 60 01-FF FF 00 00 86 80 2E 12 $PIR..`.........
F000:DE9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F000:DEA0 00 00 00 F8 DE 00 F8 DE-00 F8 DE 00 F8 DE 00 00 ................
F000:DEB0 00 38 60 E0 1C 00 F8 DE-00 F8 DE 00 F8 DE 00 00 .8`.............
F000:DEC0 00 08 60 E0 1C 00 F8 DE-00 F8 DE 00 F8 DE 00 00 ..`.............

星期四, 3月 20, 2008

ACPI BIOS & Bluescreen

ACPI BIOS造成的BlueScreen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自己整理了幾個地方。

EC: Check EC code

_INI : Check _INI code

MCFG Table : Report Range through MCFG. ACPI table defined in PCI Firmware Spec v3.0.
如果有改變PCIExpress bar or MCHBar...等

Motherboard.asl : Check System Resource allocate (ex: PCIEBAR address/MCHBar address...)

DCK_CAP : Defined in FACP Table. 如果你有定義Docking,但是沒Enable Support bit.


可以檢查ACPI BIOS造成的 Bluescreen 錯誤代碼的網址:

http://msdn2.microsoft.com/en-us/library/ms793993.aspx

Reference

Microsoft

星期一, 3月 10, 2008

有關規格書的相關資料

剛入門的時候,想找個資料都沒人告訴你要如何查,所以當初請教了以前的同事Sxxxk (打馬賽克),他目前服務在某家Chipset大廠,而俗稱"S" man的好朋友很熱心的告訴我ㄧ些相關書籍的知識~~~



因此我在剛入門的時候把他告訴我的ㄧ些相關資訊整理了一些筆記,而這些筆記只是大致上介紹一些入門的相關訊息,讓想要查閱資料的時候比較有個底。


其中查閱資料除了Chipset廠商網站上所提供的一些相關訊息外,你還可以找FAE去申請ㄧ些相關書籍,另外你還可以由Chipset廠商提供的帳號登入相關網站去搜尋你要的資料..等,底下就大致上整理了一下相關入門知識:

1.Chipset廠商ㄧ般網頁與權限登入的網頁(基於保密,所以請去教你們學長,不要問我):
OEM/OEM廠商會有權限帳號可以去Chipset vendor那邊申請紅/黃皮書。


2.技術手冊分級
紅皮書 RCW(Red Cover Webside):
Chipset剛開發出來的技術規格書。
一般都是Chipset 廠商內部使用,BIOS端也可以透過。


黃皮書 YCW:

Chipset 成熟後的規格書。
一般給合作廠商使用。

白皮書 WCW:
Chipset 可公開給所有廠商使用的規格書。
一般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的資料。


3. 每種技術手冊又分兩種類型:
PDG(Platform Design Guide):
說明線路如何拉,零件要放哪個位置,屬於硬體拉線的Spec。


EDS(External Design Specification):
屬於應用層的技術文件。
說明哪一支接腳代表的意義,接腳要接到那ㄧ個位置。
還說明內部暫存器的特性說明,一般BIOS會看這一本。


~以上是個人小筆記,如有誤請不吝指正~

星期四, 1月 24, 2008

2MB SPI Flash Part

這幾天為了換2MB 的SPI Flash part 真的有夠緊張的,因為急著要給產線使用,因此要在3天內把BIOS code porting 好,今天剛好把code給改好了,所以順便留下筆記給自己以後參考。

檢查項目:

1. ICH 能不能把Cycle 轉送到SPI/LPC ,預設是PCI
2.ICH 轉送的位址範圍是否支援到2MB
預設為PCI時,CPU cycle會轉送到 PCI Bus從4G頂端往下 4MB,如果改成轉送到 SPI/LPC時,需設定D0/D8暫存器,並且選擇哪一個Range需要被轉送到LPC/SPI 介面 (即BIOS Size,或Mapping 大小)。

3.EC 是否能支援到2MB ,華x 的EC chip需設定其內部暫存器,一共3個,分別是:
(1) 控制BIOS size大小的暫存器(i386 mode)
(2) SPI 暫存器 (告知EC底下的SPI Flash Part的大小)
(3)??? 暫存器(忘記叫啥名稱了,設定值需要跟BIOS size設定的一樣)

4. 目前是使用SPI cmd去Write/Erase ,但是讀取的時候是使用mapping方式,也就是直接存取線性位址內的資料就可以讀取到BIOS ROM內的資料(其他的就是HW動作做掉,當CPU讀取線性位址時,會把位址轉給LPC介面下的EC,EC內的LPC 介面會有SHM介面,此介面會把此位址訊號轉成SPI實體位址,並透過SPI Controller將資料讀取出來,所以這部份是EC支援),除了這個方式外,還可以自己撰寫SPIRead() routine,不過一般BIOS從Power on開始,這個Routine都還不能執行,因此Power on後,都是EC負責把BIOS ROM資料Mapping 到線性位址。

ex:

線性位址方式讀取BIOS ROM資料 : Memcpy (buffer , address , size);
SPI cmd方式讀取BIOS ROM資料 : SPIRead(buffer,address,size);

void SPIRead(...)
{
SPITransfer(OPCODE=Read , buffer , address,size);
}

星期三, 10月 10, 2007

SCI Check List

前陣子新板子的SCI不能work ,在Debug之餘,剛好做做筆記。

【檢查項目】

-------------------------------
1. Registers (先得到GPIO & PMBase,檢查SCI 是否繞到IRQ9,GPI是否組態成SCI)
-------------------------------
GPIOBASE—GPIO Base Address Register (LPC I/F —D31:F0)Offset Address: 48h–4Bh
PMBASE—ACPI Base Address Register (LPC I/F—D31:F0) Offset Address: 40h–43h

ACPI_CNTL—ACPI Control Register (LPC I/F — D31:F0) Offset Address: 44h
GPIO_ROUT—GPIO Routing Control Register(PM—D31:F0)Offset Address: B8h – BBh

-------------------------------
2. GPIOBase Registers (先確認是Native還是GPIO,然後設定成GPI還是GPO,需不需要Low active)
-------------------------------

GPIO_USE_SEL—GPIO Use Select Register [31:0]Offset Address: GPIOBASE + 00h
GP_IO_SEL—GPIO Input/Output Select Register [31:0] Offset Address: GPIOBASE +04h
GPI_INV—GPIO Signal Invert Register [31:0] Offset Address: GPIOBASE +2Ch

-------------------------------
3.PMBase Registers (SCI總開關有沒有開,OS有沒有設定Enable bit)
-------------------------------
PM1_CNT—Power Management 1 Control I/O Address: PMBASE + 04h
GPE0_EN—General Purpose Event 0 Enables Register I/O Address: PMBASE + 28h

-------------------------------
4.ASL Code (OS依照EC.ASL 內的_GPE來設定GPE0_EN bit)
-------------------------------

(a)EC.ASL 內的Name(_GPE,0xNN)
(b)GPE.ASL 內的Method(_Lxx) 先移除,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c)PCIIRQ.ASL 內的_PRS(_CRS不用改),把IRQ9 保留下來,以免跟別人共享造成SCI反應過慢
(d)_REG 或是_INI 內檢查一下是否有其他ASL Code會造成系統當機...etc因素存在
(e)檢查FACP Table中的SCI_INT欄位是否與ICH9 Registers內填的值一樣(IRQ9)
(f)檢查MADT Table中的Interrupt override field內的IRQ設定是否有對SCI_INT做覆蓋,且設定是否正確? (微軟Spec中提到APIC也使用SCI_INT,但是如果有MADT時,會以Interrupt override設定來覆蓋SCI_INT設定,一般都是設定成IRQ9,所以有沒有覆蓋都無所謂,但不一樣的時候會以MADT Table為主。)

-------------------------------
5. Debug
-------------------------------
a) 利用SE.EXE 工具在Windows下觀察GPE0_STS—General Purpose Event 0 Status Register
I/O Address: PMBASE + 20h 是否有變化,當有SCI event時,對應的bit=1,但是一般速度很快所以不易觀察有沒有SCI event,如果有看到變化則代表SCI 應該是正常的。

b) 利用EC BIOS提供的工具在Windows下讀取EC RAM/EC Cmd Data Port,一般EC 如果有進入ACPI Mode or 拉SCI pin之後,會把一些訊息留在EC RAM,例如某某bit=1=ACPI Mode Enable,或是EC Data Port有Qxx Number,而這些資訊可以問EC BIOS工程師,另外Qxx Number則可透過標準ACPI 66 cmd來得到。

-------------------------------
6.ACPI-defined port 66 commands
-------------------------------
0x80 Read EC (write 0x80 to port 66, write address byte to port 62, read data byte from port 62)
0x81 Write EC (write 0x81 to port 66, write address byte to port 62, write data byte to port 62)
0x82 Burst Enable (write 0x82 to port 66, read data byte from port 62 - the data byte is "burst ACK", value 0x90)
0x83 Burst Disable (write 0x83 to port 66, wait for port66.IBF=0)
0x84 Query EC (i.e. read SCI event queue) (write 0x84 to port 66, read data byte from port 62). When the data byte is 0, it means that the SCI event queue is empty.


如果EC有拉SCI pin,則利用自己撰寫的工具透過Port 66 cmd 0x84 讀取的時候,應該會讀取到0,因為如果SCI有發送且OS有收到,則OS會自己透過這個cmd把Qxx Number讀走,讀走後我們應該讀取不到值。

-------------------------------
6. 示波器(oscilloscope)
-------------------------------
在檢查所有暫存器設定與ASL Code設定後,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用SE.EXE 去觀察GPE0_STS 變化,但是一直沒有變化,所以懷疑OS沒收到SCI 或是EC 沒進入ACPI Mode,接著與EC BIOS溝通後,使用EC BIOS撰寫的wKX 工具去讀取EC RAM 的某個bit 來確定EC是否進入ACPI Mode,檢查後確認EC已經在ACPI Mode;

"wKx P80 Q43 J" <--送80 cmd到Port 66,讀取EC RAM Offset 43的位址的值,然後利用J參數顯示

接著利用wKx工具讀取Qxx Number "wKx P84",在EC 發送SCI訊號後(目前是利用LID變化或是AC/DC變化來使EC發出SCI訊號)讀取Qxx Number,結果發現還是可以讀取到Qxx Number,所以代表OS沒有收到SCI訊號。

在綜合上述實驗,決定請HW在EC 端與ICH9 端各拉一條線出來檢查訊號,因此利用示波器去觀察EC是否有拉SCI訊號,在觀察兩端訊號後發現,EC並沒有正確的把SCI訊號拉Low (Low Active),所以EC BIOS會檢查哪裡出現問題。